: 巴蜀文化
10-11-2020

巴蜀文化漫談丨四川糖畫:源於一個生動有趣的民間故事

      糖畫,顧名思義就是用融化的糖汁作畫,四川民間過去又稱「倒糖餅兒」「糖粑粑兒」「糖燈影兒」等。這種集民間工藝美術與美食於一體的獨特手工技藝,廣泛流行於四川省成都市及周邊鄉村。

皇帝賞識 代代相傳

      相傳,唐代四川大詩人陳子昂在家鄉時,很喜歡吃黃糖(蔗糖),不過他的吃法卻與眾不同。一代才子會首先將糖溶化,在清潔光滑的桌面上倒鑄成各種小動物及各種花卉圖案,待凝固後拿在手上,一邊賞玩一邊食用,自覺雅趣脫俗。

      後來陳子昂到京城長安遊學求官,因初到京師人地兩生,只做了一個小吏。閒暇無事時,便用從家鄉帶去的黃糖如法炮製。一天,陳子昂正在賞玩自己的「作品」。誰知宮中太監帶著小太子路過,小太子看見陳子昂手中的小動物,便吵著要。太監問明這些小動物是用糖做的時,便要了幾個給太子,歡歡喜喜回宮去了。誰知回宮後小太子將糖吃完了,哭著吵著還要,驚動了皇上,太監只好上前如實回稟。皇上聽完原委,立即下詔宣陳子昂進宮,並要他當場表演。

      陳子昂便將帶去的黃糖溶化,在光潔的桌面上倒了一枚銅錢,用一支竹筷粘上送到小太子手中,小太子立即破啼為笑。皇上心中一高興,脫口說出「糖餅(兒)」兩字,這就是「糖餅(兒)」這一名稱的由來。由此陳子昂便得到了升遷,官至右拾遺。

      後來,陳子昂解衣歸里後,為了紀念皇上的恩遇,同時也因閑居無聊,便收了幾個徒弟傳授此技。這些徒弟又傳徒弟,並將它傳向四方。有的乾脆以此為業,走邨串鄉做起糖餅兒生意來。這糖餅兒生意雖小,但因曾得到過皇帝的賞識,所以生意十分興隆,學的人越來越多,並代代相傳。

觀之若畫 食之有味

      創作過程中,藝人端坐於糖畫攤前,執勺在手,經過短暫構思,飛快地將勺中的糖液揮灑在光潔如鏡的大理石板上。凝固的糖液形成神奇的圖畫,有飛禽走獸、花鳥蟲魚、戲劇人物……皆晶瑩剔透,栩栩如生。待新鮮的糖畫凝固後,藝人用一根竹籤把一件件作品粘合提拿起來,就完成了一幅作品。既可觀賞又可食用,融物質與精神文化享受於一體,觀之若畫,食之有味。
      四川糖畫的表現手法豐富多彩,可以分為以下一些品種:

      大貨,是指體型較大構圖複雜的作品,諸如龍鳳、孔雀、獅虎、花籃、金魚等。

      小貨,是指體型偏小工藝簡單的作品,如單個的蟲、鳥、水果等。

      子子貨,即直接傾倒的一個個圓形糖餅兒,這種技藝要求藝人手腕靈活,動作利索,傾倒過程中直接形成一個個狀如鈕扣的小圓餅,中間絕不拖泥帶水,最能體現糖畫藝人的基本功。

      絲絲貨,是以糖液所形成的纏綿的線條來構圖,類似於國畫中的白描和西洋畫中的速寫,又有中國民間剪紙的神奇韻味。此外還有板板貨、填裝貨、拭皮子、按頭子等諸多技法。

走向全國 衝出亞洲

      為了繼承和發揚糖畫這一獨特的民間手工技藝,1996年,成都市錦江區成立了民間糖畫藝術協會,並提出「立足四川,走向全國,衝出亞洲」的口號。從協會成立以來,已有許多著名的糖畫藝人在對外文化交流中展示了自己的技藝和才華,比如協會藝人蔡樹全、徐淑華、樊德然、陳昌吉等,先後赴日本、德國、法國、西班牙、新加坡、馬來西亞、文萊、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獻藝,獲得了高度的贊許。

      著名糖畫藝人蔡樹全等,1989年又創造性地將糖畫和彩燈藝術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從而創造出轟動一時的《糖龍》絕品,該作品長16米,用糖近2噸,在第20屆成都燈會上獲得一等獎,成為觀眾最喜愛的一件藝術作品。後來《糖龍》又先後到北京、廣州、深圳、福建、武漢、昆明、青島等地表演展出,受到中央領導和普通觀眾的一致稱贊,還獲得過在山東淄博舉辦的全中國花燈邀請賽一等獎。

      1993年,成都市錦江區被中國文化部授予「民間糖畫藝術之鄉」的稱號。糖畫給人們留下了豐富和美好的想象,無論在廟會、集市還是普通的街巷中,它都是最受歡迎的手工技藝之一。2008年,成都糖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圖/網上圖片
摘自中華人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