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蜀文化
25-11-2020

巴蜀文化漫談丨四川木偶:木偶劇目可觀 文武兼善

      四川木偶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戲曲劇種。從唱腔、劇目到表演程式廣受川劇影響,而自身又小巧靈便,因而班社多如牛毛,大大超過了川劇班。諸類型中,尤以杖頭最盛;而杖頭木偶又依造型結構和表演風格的不同,分做大木偶、中型木偶、小木偶(精木偶)三種。

精木偶

      偶長40厘米,小巧玲瓏卻動作精確,劇目可觀,文武兼善。名家吳耀光能活現角色的內在氣質,他的水袖、扇子,風流瀟灑,耍腳步、抖髯口,恰到好處。 《殺惜》、《情探》是他的代表作,深得蘇聯木偶大師奧布拉茲卓夫的讚揚。成都市木偶皮影藝術劇團演出的《劈山救母》,繼承了吳先生的傳統技藝,以偶人肢體刻畫人物內心活動,細緻入微,極大地發展了木偶藝術的表現功能。該院還用中型木偶推出了《降魔緣》,在木偶造型和舞台裝置方面也作了大膽探索,雖然偶高1米,但仍保留了精木偶的表演特色。需提及的是,成都市木偶劇團創作的神話木偶劇《哪吒》獲得了第6屆"文華新劇目獎"。

中型木偶

      中型杖頭木偶身高在90公分左右,體重約1.5-2.5公斤。它的頭型主要用瓷泥、石膏、漿糊、草紙、皮紙、白芨等製成;身架用竹片、竹絲、鐵絲、麻繩、報紙、沙布等捆綁定型;手主要用麻柳樹木料雕刻;命桿、手扦分別用約6-10厘米的斑竹、竹條製成;頭飾用麻絲和毛線代替;服裝用布料、針、線縫合而成。製作工具包括刮泥刀、牛骨片、鵝卵石、篾刀、 雕刀、木銼、砂布、麻線、膠布、彎弓鋸、繪畫工具等。因其沒有大木偶的笨重,又比小木偶多了幾分逼真,因此深受觀眾的喜愛。木偶戲的主要表演節目有木偶劇《小八路》《半夜雞叫》《智鬥》《木偶變臉·吐火》;神話劇《打神》《紅寶石》《白蛇傳》《鬥妖記》《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木偶歌舞劇《歡樂的節日》《偶韻》;人偶組合《傳承·流動·綻放》等。

川北大木偶

      乃杖頭之最,流行於川北儀隴馬鞍場一帶。初以"家班"盛,流傳下來的只有李家班,著名雕刻家楊岱吸收川劇行當臉譜,又賦予人物鮮明的"偶性",為其雕成一堂大木偶,使李家班名噪川北。該班持續到五十年代,後加入儀隴縣木偶劇團。 1986年,更名為南充木偶劇團。

      大偶長約1.4米,重約5公斤,但表情豐富,動作靈活,依劇情要求,可穿衣、點火、喝茶、叩首、舞刀,如真人般高大,且多與"人偶"(幼童扮演的)同台,以假亂真、亦真亦假。

      大木偶藝術代代相傳,李家第三代李泗元,技藝全面,尤擅醜行,風格粗獷而又細膩,富於神韻,且特技眾多。 《跪門吃草》中須賈的丟帽、亂髯、揉肩、抖袍等一系列動作,準確刻畫了人物驚懼的內心。丁建平、秦映蘭等後輩,亦造詣彌深,他們演繹的《白蛇傳》、《美人魚》、《八仙過海》、《玉蓮花》,技藝非凡,倍受世人矚目。

圖:網上圖片